《太上感应篇汇编》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(第三十四集)2022/5/9  加拿大温哥华

成德法师视频在线观看【点此选集】《太上感应篇汇编》学习分享点此选集

成德法师移动硬盘全套目录【点此查看

成德法师音频机合集目录【点此查看

 

诸位同学吉祥。

我们一起学习《太上感应篇汇编》,这是道家对于因果教育非常重要的一本经典。我们今天大家也赶场,赶了好几场,从六和敬共学,还有我们毕业生的交流,到现在一起再来上《太上感应篇》,都不离因果。所以印光祖师讲,事上不离「因果」两个字。从因缘果来观察事物,我们会有很多的收获。比方说我们到汉学院来读书,它是一个环境,它是一个缘,每个人的收获一不一样?不一样。果不一样,缘基本上相似,所以因就很重要了,因就是我们的心态、态度。

我们看到分享的同学们,他们回想这些年很多情境,老师怎么对待他。但是我们观察,他在感恩当中有学处。同样面对一样的老师,为什么有的人很感动、很有收获,可能有的人so so(差不多),甚至于还不欢喜?因为有可能嫌老师囉嗦,但是有的人他很珍惜老师这么生活上的点滴都肯提醒他、都肯教他。你看差别大不大?一个可能就在肯教的老师的因缘他快速提升。我看车同学挺可贵的,陈老师是真肯教。但是我们现在,不要说你们,像我年轻的时候好面子,假如老师常常提醒我,我怕我也顶不了,所以我也很随喜车同学的善根。

我们也要会观察,内行人看门道,这个内行首先在哪?观察因缘。其实能观察因缘的人他面对境界就清楚,哪一件事离开了因缘?当然观察因缘要观察得客观,首先心不能有好乐、不能有忿懥,用爱憎的心要观察客观的这些人事物不容易。所以要能在境界当中很有收获,也要我们的心是心平气和在看事情,我们要能放下喜欢、讨厌、爱憎的心。

而因果有在个人身上的因果可以观察,还有一个家的因果、一个团体的因果、一个朝代的因果,甚至一个民族的因果,这个我们要会观察。孔子为什么说「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」?他观察到那个国家的因果,你在那个地方居住不安定,你要在那个地方弘法利生,它那个共业招感不成熟,都要观察。为什么佛门说哪里有缘哪里去?这随缘里面他是有智慧去判断的,他不攀缘、他不强求。

《无量寿经》里面有一段话:「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,无有语者,殊无怪也。」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被忽略了几代的状况,这也是因果在发展。先人他没有遇到传统文化,他们也很爱护我们,但是有可能他用的方法这些不一定跟传统文化相应。这个我们要看清楚,我们才能够让这个不妥的因果不要再相续下去;我们假如分辨不出来,这不好的因果还继续在我们这一代相续下去。

六和敬黄同学有说到他们现在老人都比较孤独,等于是子孙不是很照顾老人。这个结果好不好?不好。为什么现这个结果?原因出在哪?我们要让错误在我们这一代不要再下去了,这是我们的责任。一来,无有语者,殊无怪也,我们不指责前面有不妥的地方,但是我们要期许自己开来,继往开来,我们要开对,我们都要把好的因种下去。

我们看刚刚车同学她代表他们那一届上台,他们还提到硕一。同学们,硕一算是少他们一届,但是她有想到现在新进的硕一对他们有很多带动。大家要了解,一届一届都有一届的因缘在里面,这也不是偶然的。我们看,其实硕一虽然是他们来读硕士的,差不多一半的同学他们都是从本一,有的还从预科念上来的,所以他们已经是老同学了,他们的人数是本科最多的一届,也是硕士最多的一届。我们硕士也有不少同学他是新生进来的,新生跟旧生都挺有使命感,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这里面也有它的因果在,不然你看一个八一O七阵容这么坚强。是八一O七没错吧?我没有记错吧?他们四个人曾经光临寒舍,他们四个一起到我那喝茶,正气满凛然的,让我很感动,这么一激动就把我四本宝贝都送给他们了,送到我自己现在手边一本也没有。我不是后悔,不能施与后悔,这是很麻烦的事情。但是可以感觉他们那个使命。这是有心人印的书,叫《华严四品》,《华严经》里面最重要的四品经。读诵大乘,大家有机会可以跟他们借来看一下。

所以大家要了解,因果在哪?就在我们当下。一个家庭有它的共业在,有它的因果在。我们看舜王,二十四孝第一的,一般假如遇到这样的家庭背景,结果会怎么样?这个业不轻,这个家族的业,但是我们看到舜王扭转了他整个家族,甚至他在扭转家族的过程,他的孝行却感动了尧帝,最后他的孝行教化了天下。这很令我们感动,他的心行是我们的学处,慕贤当慕其心。我们面对上一辈、上两辈这些情况,甚至扩展到整个家族或者整个民族文化的状态,我们都体恤他们,学舜王,还是我做得不够好,不能感动他们。负罪引慝,任何错他都没有放在心上,所以他纵使看到要迫害他的弟弟、后母,都能赞叹他们的善根,这在《孟子》里面都有。师长内行人看门道,他老人家说,按照他的行迹,他做出来的事,大舜这是属于普贤菩萨的行持。但是事上没有证据,因为身分没有暴露,因为没有人看到舜王坐一只大象。有,大象来帮他耕田。普贤菩萨坐大象,那个表法他每一步这么扎扎实实的,一点都不含糊,所以是大行普贤王菩萨,他礼敬诸佛,他称赞如来,只有赞叹没有批评,更不可能有毁谤。舜王的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我们看朝代当中也都有中兴之臣,我相信只怕有心人,大家发了愿不退,一定都是文化复兴的中兴之臣。

当然我们也要看懂发愿弘法利生,为往圣继绝学,我们人生的因果可能跟一般的人就有点差异。一般的人是什么?他有福报享福,他有罪业他得受报。世间的人一享福就开始造业了,福享尽了他就堕落下去了。所以三善道是观光旅游,很快的就回老家去了。三善道不知道修行,那也不见得是好事。三善道消福报,三恶道消罪业。我们最可贵的在人道当中懂得修行,懂得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,行大学之道,行菩萨道,逆境恶缘现前了,可以把它转成法缘。安世高大师还命债,最后还度了那个人,过去生是有命债的缘都可以转成法缘。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,多大的恶缘,结果忍辱仙人逆来顺受,然后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,提早成佛,超过弥勒佛,而且还告诉歌利王,我成佛第一个度你。

听了这些事例,都觉得无限的仰慕,进一步向往、效法学习。所以师父墨宝说:「顺逆皆佳境,恶善咸良缘。」孟子又告诉我们: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。」这个人发愿了,发愿有感应,发愿的人要承担责任,承担责任他假如德行、智慧、能力不够会坏事的,得先锻鍊他,佛菩萨会安排锻鍊他的机会,所以他的因果跟一般人的因果就不一样了。孔子他知天命,「天之未丧斯文也」,他知道文化的道统要从他传承下去,「匡人其如予何?」匡人是伤不了我的。但孔子确实挑战也很大,陈蔡绝粮这样的挑战。诸位同学,我们的因果跟一般人的因果也有差异,所有这些境界挑战都是来提升我们的,我们后面才好多承担。我们能认知到这点,对人事物的挑战就不会有一种对立,甚至不可能去怨恨。这个境界到底要让我感悟什么、要让我提升什么?我们用这样的心就会很有收获。

学因果不是在《太上感应篇汇编》里面学而已,还要在哪里学?right now。看每天发生的每件事,包含毕业生,你用心去你都可以感悟到因缘果在哪,每个人的差异在哪。包含一个家、一个朝代,我们会观察了,都会给自己很大的启示、提醒。我们引以为戒,好的我们效法,不好的我们引以为戒,我们就不会走那一条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」的路。其实这一首诗写的,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引以为戒。天底下没有新鲜事,人世间都还是被这些财色名利控制住了,只有引以为戒的人他才不会陷下去。

成德观察自己,观察有接触到的人跟事,看着别人财出问题了、色出问题了、名利关出问题了,批评得很厉害,没多久、没几年他也在同样的这个点出问题了。他当时候针对这个事情在谈的时候,他也觉得这很不对,但是他觉得是人家不对,我不会这样。没有战战兢兢的态度去从别人身上得到教训提醒,这种警觉性不够,现在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,反而是什么?看到别人他那种反观很强的才不会重蹈覆辙。古人留了一句很重要的话,「工于论人者,察己必疏」,他从历史或是从眼前,你看这些人太差劲了,怎么都倒下来了?这个时候可能他观察自己时间精力就少了,警觉性就不够了。

我们看下一句,《太上感应篇》,「贪婪无厌」,意思是贪得无厌,难以知足。刚刚我们提到出问题在财色名利,主要还是因为贪调伏不了。我们应该最近也都一直在谈,传统文化就是懂得自爱。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静下来去感受感受,人起贪心的时候是什么感觉?身心自不自在、放不放松?那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?《晚晴集》第一句话就讲「若失本心,即当忏悔」,我们的心起了贪瞋痴慢,不自爱了,自己被习气控制住,身心都不自在,即当忏悔,赶快。什么是忏悔?后不再造,马上贪念,「阿弥陀佛」,就把它调下来,又是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佛号,垢灭善生,身意柔软,身心轻安自在了。

《三时系念》有一句很重要的法语,「诸苦尽从贪欲起,不知贪欲起于何。因忘自性弥陀佛」,把我们的真心,跟弥陀一样的本性忘了,「异念纷驰总是魔」,这些执着、自私自利相续不断,自己着魔了。回头是岸,赶快把真心提起来,「洪名正彰自性,净土方显唯心」。

「婪」字意思是用口来食取东西,叫做婪。这就是说人的贪心就像口吃东西一样,永远没有满足,没有穷极的时候。欲像深渊一样,没有底。所以老子提醒我们,「罪莫大于多欲」。大家看把家庭毁掉的或者锒铛入狱的,都是因为什么?欲望止不住了,做出违背良心或者犯法的事。真的,而且那个罪不只是关到监狱里面,那还是小的,他那一生结束到三恶道去的时间一堕五千劫,那真是受罪了。「祸莫大于不知足」,你看圣人提醒的都很有道理,不知足,铤而走险祸就来了。「知足者贫贱亦乐,不知足者富贵亦忧。」「知足者富」,这句话很有道理,你不知足,你有金山银山还是觉得很不够;知足的人,颜回「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」。

诸位同学你们希不希望当一个任何境界都动不了你的人?那你就得「随时悟入华严三昧,具足总持百千三昧」,就是任何境界都不会让你动心,你看你多自在,做得了主。任何东西可以让我们动心,就被它牵过去了。师长有写一段墨宝很有深意,这个也是格言,「能知足者,天不能贫」,能知足者天不能贫;「能无求者,天不能贱」,一有求了,巴结谄媚别人,行为就显得让人家很不能接受,能无求者天不能贱;「能外形骸者,天不能病」。老子很自在,他能体会吾有大患为吾有身。为什么会有这些老病苦?就是有这个身体。他不去罣碍这个身体,能放下这个身体,这样的心念反而这个身体也不会生病了。

黄念祖老居士有讲一个例子,有一个人腰疼,疼得很厉害,但是她是修行人,她把它当逆增上缘,然后一直持咒、一直持咒不间断,勇猛精进,结果持咒到身体放下了,身体没有了,腰疼好了。大家听过这个例子没有?现在听到了。这个例子很有意思,这个例子听完,我得再大的病,我相信这是真的可以做到,你就不担心了。你看现在国际间产生战争,大家担不担心?《无量寿经》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心理建设,「假使大火满三千」,大火满三千,那多大的灾难,我想我们这个地球上还不至于发生假使大火满三千,这种情况都不用怕,「乘佛威德悉能超」。所以外形骸者天不能病,只要不贪着这个身,正念分明。其实物质是念头相续产生的相,只要念头好了,这个相自然慢慢就转变了,理得心安。

「能不贪生者,天不能死」,你看林则徐先生不怕死,好像纽约还有他的雕像,这是全世界禁毒第一人,外国人都佩服他,他精神长存世间;「能造就人才者,天不能孤」,他德不孤必有邻;「能忍辱者,天不能祸」,能忍辱的人,有时候小不忍乱大谋,忍不住了灾祸来了,能忍辱者天不能祸;「能随遇而安者,天不能困」,这些格言很有味道,外面是动不了我们的,是我们自己起了烦恼它才影响我们的;「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,天不能绝」,他要以天下为己任。师长给我们很好的榜样,他以天下为己任,我们已经二到三代弟子跟随他的脚步来学习正法、来弘传正法。所以我们一起探讨这一句,我们的目标任何人事物都不会让我们起贪心,那这句就学得有大收获了。

「世人贪求数盈,终归耗散」,贪求太多,最后还是一无所有,「固不必言」。历史当中的大贪官明朝严嵩,大奸臣,你看他贪了那么多,最后的下场呢?皇上把他家都抄家了,送给他一个东西,金子做的碗送给他了,最后他怎么死的?饿死的。因为全天下的人只要看到拿金碗来要饭的,这就是大奸臣严嵩。终归耗散,固不必言,接着,「且又落下一场祸孽,更难了耳」。落下什么祸孽?贪了老百姓的财,甚至害了老百姓的命,那他生生世世要来还债,还钱债、还命债。所以印祖有提过,民国初年在动物宰杀的时候,心脏都写着这些在历史当中祸害人民的人的名字,这都是真实的例子。

我们看这个例子,甄彬,这是魏晋南北朝,南朝梁武帝时代的人,叫甄彬。他品行道德很高尚,他曾经以一束苎麻,这有两个版本,一个是到店铺,一个是到寺庙里面,然后等于是押着货物借钱。结果后来他有钱了,把苎麻赎回来,在苎麻中发现了五两黄金。甄彬就将黄金送还,都没有起贪心,虽然贫穷,但是他不贪取。我们这里是写到这个店主还要分一半给他,他没有接受。这里讲道:「五月披裘负薪,岂受遗金者耶?」五月夏天披皮衣去砍柴、去谋生,在这样的贫困他也不会起贪念。我们可以感觉在古人心中他都有效法的榜样,像文天祥他小时候都是以范公、欧阳脩这些人为榜样的。我们自己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八德,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学五伦八德,在大家心中,这八德有没有榜样,很具体的榜样,我们具体怎么效法他?在《德育课本》当中有编了算四大本,每一本里面分四小册,总共有十六小册,就是依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编出来的,成德觉得这套书非常好,真的读下来,「哲人日已远,典型在夙昔。风檐展书读,古道照颜色」。

在这里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,正面的例子。汉朝刘宠,他做会稽太守,会稽在浙江。他到了这个地方就蠲除这些太严苛的税,让老百姓负担减少。当然我们今天读的是这些官员,你有这个位置,你藉这个位置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事实上我们纵使没有位置,我有这一分道义的心,我们当下都在为这个团体、为这个因缘在添砖加瓦,让它更好。

你看我们蔡大厨手受伤了,我们厨艺社这么多同学都来带动,然后大家都来承担,我相信看到的,我在远方听了都挺感动的。可能刘同学煮了不少,她布施做得不错,现在阳气愈来愈足,所以穿短袖就可以了,因为她煮得很用心,这叫无畏布施,大家吃了健康,得健康长寿。是不是我也要去学煮菜?无畏布施也不一定是煮菜才是无畏布施,我就先随缘,不过我们要观察这个因果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我是挺羡慕穿短袖的,我已经long time ago(很久以前),不知道多少年没有穿过短袖。

成德觉得我们看这些故事,效法他的心境,用在当下。学习不能太着相,那是当官的,我不一定有这个机会。那个心境体会到了,就可以用在当下。「禁察非法」,一些不法的他把它治理好,这整个地方就有正气了。当然汉学院没什么非法,但是毕竟都在建设当中,让它愈来愈成熟、愈来愈完善,这是我们都可以做的。「郡中大化」,治理得非常好,结果就要把他内调,可能调回中央去了。有五六个老人家就带了钱币串一大串,百钱送给他。然后这些老人就说,「自从大人您来了之后,我们这个地方狗半夜都不叫了。为什么?没有小偷。然后老百姓也不用去见官员,不用打官司,都见不到官员。今天您就要离开我们这个地方,所以我们来送你」,然后就把这一大串钱拿出来。你看古代读书人学得很柔软、很善巧,这么大年纪特别跑那么远来,就是要表达一个心意,刘宠他就感觉到老人的心,他怎么样?拿了一枚钱,我有收了,我有收了。

好像清朝还有另外一个官员,张伯行,当时候遇到一个很不好的官叫噶礼,这是皇亲国戚,都欺负人,他很正直,结果都是很大的官互告,康熙皇帝没办法了,他们两个都停职。张伯行很清廉,但是他毕竟也被停职,他要离开。他一把门打开,全部都是老百姓送的东西,堆满了他的门口。收不收?最后他收了两样东西,一把青菜,两块豆腐,叫一清二白。我听这些故事很感动,你说这些读书人他还很懂人情,在人情当中也表法,连拿东西都在表法,很有味道。

我们看刘宠心地柔软,他还是领了这个心意,拿了一大钱,选了一个钱币。结果就坐了船,出了他治理的地方,顺手投到河里去,后人就把这条河叫做钱清河,一文也没带走。你看读书人的以身作则,让后世都很怀念。那条河真的有机会能够去看看,缅怀刘宠的德行,让后世的人都不会忘记他。我觉得后来把这条河取作钱清河的,这也是有心人,也是很有智慧的人。

今天时间到了,就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
说明:

(1)、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,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;

(2)、本站所发布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可以联系客服删除,微信:xsxyd6688;

福德智慧 » 《太上感应篇汇编》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(第三十四集)2022/5/9  加拿大温哥华

发表回复

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

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